“1935年5月25日凌晨三点,你们谁敢撑这条小船?”黑夜里的河风像刀子,孙继先压低声音问。熊尚林咬牙答:“营长,我先来。”一句对话,把气氛拉得绷紧,也揭开了“强渡大渡河共有18人,55年全军授衔,级别最高的一位是什么军衔?”的故事序幕。
红军长征已走到生死关口。前面是水势汹涌的大渡河,身后是薛岳、吴奇伟重兵追堵,安顺场对岸还架着国民党川军的机枪。大部队若不过河,长征将被拦腰截断。蒋介石给杨森拍电报,让其“守住一日算一日”。就在敌人自鸣得意时,先遣团夜行百里赶到安顺场,杨得志把突击任务交给了刚上任不久的一营营长——27岁的孙继先。
说来也巧,这个“后生”此前已在湘江、通道等恶战里练成“水里来火里去”的本事。可这一次难度依旧爆表:只有一条破木船,船身还能看到弹孔。孙继先索性从二连点了17名战士,连长熊尚林算第一个,自己殿后。18个人,后来被老百姓敬称为“十八勇士”。
强渡按“两趟走”计划推进。第一趟刚离岸,敌楼上就扔出一蓬枪火,浪头高过船舷。岸这边的刘伯承、聂荣臻果断命令掷炮弹压制。迫击炮手赵章成一发干脆利落,炸塌对岸火力点,熊尚林等九人抓住间隙一鼓作气划到对岸。登岸后,他们立即抢占土墙,把机枪口反转。
第二趟更惊险。船刚划到河心,敌人两百多人从树林里涌出,想把第一批人逼回江岸。孙继先瞅准时机,同时高喊:“机炮再来一发!”炮火再次开花,敌阵炸出一个缺口。小船趁乱靠岸,剩余八人跳上河滩。18条身影,像铁钉一样钉住阵地。
值得一提的是,战斗间隙,孙继先在河下游发现两条漂泊的小船。他招手:“兄弟们,撵过去!”几颗手榴弹吓跑船上敌兵,渡船数量翻倍。安顺场右纵队因此得以快速过河,而左纵队则由杨成武急行军两昼夜抢占泸定桥。泸定桥22勇士成功夺桥后,红军终于摆脱被围歼的危机,大渡河天险成了红军转危为安的跳板。
英勇的背面常是沉重。18勇士中,熊尚林在1942年晋察冀边区一次掩护群众转移时不幸牺牲,年仅29岁;另外几位在抗日烽火、解放战争里相继倒下。资料能核实的幸存者只剩7人。1955年全军首次授衔,他们都戴上了军衔,但级别层次差距不小。
文章标题提到“级别最高的一位是什么军衔?”谜底就是孙继先的中将。授衔那天,他把勋章往口袋里一揣:“这是咱18个人的。”此话不假,比他低一级的大多是少将,甚至还有校官。有人质疑“凭什么他能到中将?”军委干部部只说了两条:资历够硬、后功更大。
后功指哪?答案写在戈壁。1954年冬,彭德怀电令20兵团副司令员孙继先率部秘密北上,编号“基地工程部队”。地点:酒泉——今天的卫星发射中心。零下二十多度,他领着官兵竖帐篷、打地基。有人抱怨风沙呛人,孙继先抄起铁锹:“干在戈壁滩,埋头在青山!怕苦的去机关,不拦。”一句粗话,折服万人。
从大渡河到戈壁滩,这位中将的战场跨度横跨二十年。十八勇士用一条船挽救了长征,用一颗颗承诺托举了共和国的星空。今天走进酒泉展览馆,第一幅照片就是孙继先背对落日,戎装微皱,笑容却痛快。老兵熟悉他那句口头禅:“枪响时冲锋,号停了再算功劳。”听来平常,却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底气。
翻看名册,18个名字大多已刻在四川石棉县的纪念碑上。碑不高,却沉甸甸。路过的人很少问“当年为什么非得过河?”因为答案在远处火箭发射时的巨响里。一条小船,一座铁索桥,最终铺到了太空。这种历史链条,值得用心记住,也配得上标题里的那个问号。
广源优配-广源优配官网-网络在线股票配资-配资网站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