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郭元鹏(职员) 编辑 迟道华 校对 赵琳
国庆中秋假期,四川甘孜“子龙秘境”一名30岁男子不幸坠崖身亡的消息,令人扼腕叹息。
▲事发地地处未开发区域,尽管当地政府早已发布禁令并设置警示标识,却仍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图/西安晚报视频截图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四川甘孜“子龙秘境”有人员不幸坠亡,死者是一名男子。10月8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康定市委宣传部证实了相关消息。此前,当地乡政府已发布相关通知,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擅自进入包括“子龙秘境”在内的未开发区域,并在进山沿途设置警示标识标牌等向社会公众和拟进山人员告知禁令内容。
据报道,事发地处于未开发区域,山势陡峭、通信信号弱、救援难度极大,尽管当地政府早已发布禁令并设置警示标识,却仍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这起个例并非孤案,随着“秘境”“野线”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标签,越来越多人为追寻“诗和远方”或打卡炫耀,无视禁令闯入未开发区域,将“秘境”错当成安全的“仙境”,最终让探险变成了一场与死神的博弈。
从“子龙秘境”的悲剧来看,事故的发生并非偶然。一方面,社交平台的传播为“秘境”镀上了“网红滤镜”。近年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子龙秘境”的徒步视频与照片,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却极少有人提及该区域的潜在危险 。无人工道路、海拔落差大、通信覆盖差,这些足以致命的隐患被美景掩盖,让不少人产生“他人能去我也能去”的盲目自信。
另一方面,部分游客的侥幸心理与安全意识缺失,成为悲剧的助推器。此次事件中,当地政府早就发布了严禁进入的通知,进山沿途也设有警示标识,但显然仍有游客无视禁令,毅然前往,最终在复杂的地形中遭遇意外。
更值得关注的是,未开发“秘境”的救援困境无疑会加剧悲剧后果。此次事故中,救援人员耗时一天多才抵达现场,而这正是所有未开发区域的共性问题:一旦发生意外,受地形、通信等条件限制,救援往往“远水难救近火”。
“子龙秘境”的悲剧,折射出当下“网红秘境”探险热潮中普遍存在的安全乱象。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小众秘境”“原始徒步线”等关键词热度居高不下,越来越多未开发的自然区域被“打卡者”发掘并传播。
这些区域或许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但也伴随着迷路、坠崖、失联、遭遇野生动物等多重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户外博主为吸引流量,刻意淡化“秘境”的危险系数,“秘境”的“险境”属性被不断弱化。
要遏制“秘境”探险悲剧的重演,不能仅靠事后的救援与追责,更需要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警示的全链条“安全线”。
这其中,监管部门需加大对未开发区域的巡查力度,社交平台也应落实主体责任,建立“秘境”相关内容的审核机制。
但更重要的是,公众需摒弃侥幸心理,树立正确的探险观念。“秘境”的魅力在于其原始与神秘,而非可供随意征服的“目标”,敬畏自然、遵守禁令,选择正规开发的景区出行,才是对自身生命安全最基本的负责。
值班编辑 康嘻嘻 实习生 王雷佳汶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广源优配-广源优配官网-网络在线股票配资-配资网站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