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32篇原创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正文共约12000字,配图37幅,阅读需要25分钟,2025年9月5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Kagohl 3”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Vergeltungswaffen,即“复仇武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战略打击武器研发与制造计划,旨在对英国首都伦敦的民用设施展开大规模的报复性轰炸,同时攻击比利时重要城镇,扰乱西线盟军的后勤。其中最著名的V-1巡航导弹和V-2弹道导弹对英国展开了10个月的不间断轰炸,造成超过33000人非死即伤,让英国民众再次体验到了1940年不列颠之战的苦痛。
在战争期间,包括导弹在内的复仇武器项目共开发了6个型号,其中只有三个型号实现了量产和实战,这其中除了V-1和V-2,还有被称作“V-4”的型号,它和V-2同属弹道导弹,在成本和机动性方面占据优势,可惜由于装药量有限,这个实战型号没能发挥出V-2那种作用。这款武器,就是本篇的主角,在1944年底投入行动的“莱茵使者”导弹。
图1:莱茵使者
复仇的四号:莱茵使者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德国民间掀起了探索火箭运载的狂潮,诸多专业人士和大学爱好者纷纷自造火箭研究飞行和载人航天的可行性。与此同时,被凡尔赛和约限制的德国陆军也在暗地进行新式武器的探索,而火箭让他们找到了一种实施远距离对地打击的可能手段,部分思想超前的军官甚至认为火箭可以取代重型火炮的地位。1932年,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炮兵部队并在战后以机械工程学研究生学位毕业的沃尔特.多恩伯格(Walter Robert Dornberger)被指派负责军用火箭的研究,1936年,德国陆军武器局组建了专门负责该项目的第11处,并任命多恩伯格为处长。
图2:沃尔特.多恩伯格少将
同样在1936年,德国武器研发与制造领域的“老字号”,即莱茵金属-博西格公司(Rheinmetall-Borsig)开始研究自己的小型火箭,但是与当时大多火箭采用液体燃料不同,莱茵金属公司采用的是固体燃料,这种燃料的优势在于无需复杂的燃料输送系统,而且发射准备更加简单,同时能够做到更大推力。1940年,应德国空军部(Reichsluftfahrtministerium)的要求,莱茵金属公司以固体燃料技术为当时由运输机牵引的滑翔机开发辅助起飞火箭。1941年,面对德国空军部的新要求,莱茵金属公司委派首席火箭设计师海因里希·克莱因博士(Heinrich Klein)带领团队开发推力可达50吨的辅助起飞火箭。
图3:莱茵金属公司为滑翔机研发的RI 502型固体燃料辅助起飞火箭
从这时起,莱茵金属公司就着手制定了用于实战的远射程固体燃料火箭计划,而克莱因博士于1941年4月向主管陆战武器研发的德国陆军武器局(Heereswaffenamt)提交了研究报告,计划研发一种用于打击地面目标的火箭。克莱因博士和他的计划被转介到了德国陆军武器局第11处长多恩伯格少将那里,但这位少将正在全力支持冯.布劳恩博士的A-4火箭项目(即后来的V-2导弹),他担心莱茵金属的计划会威胁到自己的得意作品,再加上担忧粉末推进剂的数量问题,所以拒绝了这个计划。可就在这时,上帝为莱茵金属公司打开了另一道门,德国陆军武器局的重炮监察官格哈特.胡特尔上校(Gerhard Hüther)认为远程火箭可以成为重型火炮的替代产品,在之前就试图申请对这类武器的研发,而克莱因博士的计划与这位上校的构想可谓不谋而合,欣喜的上校马上就决定支持博士的工作。由于此时强大的A-4火箭还远未达到实战标准,因此德国陆军武器局很快就同意了胡特尔上校的请求,并在1941年6月正式批准莱茵金属公司开发远程对地火箭,该武器的设计初衷是用于取代远程重型火炮,或作为一种具备机动性的、可以补充重型火炮火力的装备。
图4:格哈特.胡特尔
图5:多恩伯格少将看好的V-2导弹
在计划正式上马后,胡特尔上校主管的重炮监察部门很快就制定了火箭的技术要求并下达给莱茵金属公司,要求该武器重量在200-1000千克,射程要达到100-120公里,而莱茵金属公司在1941年夏季就向陆军武器局递交了三款四级火箭的方案以供评审,其中最轻型方案设计重量为1750千克(含625千克推进剂),配备200千克战斗部,预计射程100公里;中型方案重量达3500千克(含1220千克推进剂),搭载500千克战斗部,理论射程110公里;重型方案在当时堪称同级导弹中的庞然大物,其尺寸与A-4火箭相当,德国设计参数显示其发射重量达8吨(含2800千克推进剂),配备1250千克战斗部,有效射程约120公里。
然而,德国国防军军官,特别是主管导弹研发的多恩伯格少将对该项目持保留意见。由于火箭固体燃料消耗量巨大且预计命中精度不佳,其军事价值受到质疑,而且此时的德国确实缺乏足够的固体燃料,因此仅1750千克重量的\"轻型\"方案获准继续实施,这一决定亦得益于当时A-4火箭研发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莱茵金属公司计算表示如果弹头重量减到40千克,可以让射程增大到200公里,因此陆军武器局最终决定大幅削减战斗部重量来扩大射程。自此,该型导弹的设计目的从重炮替代装备转变为了战略性质的“心理威慑武器”,其实际军事效用并非首要考量。由于缺乏导航与制导系统,该导弹仅适用于攻击大面积地表目标。
1941年11月,莱茵金属公司与德国空军合作在波兰波美拉尼亚省劳恩堡区以北30公里处的小镇莱巴(Leba)建立了伦布克火箭测试中心(Raketenerprobungsstelle Rumbke,位于今天波兰的斯洛文尼亚国家公园/Slowinzischen Nationalparks中间),由于火箭总设计师的姓氏是克莱因,再加上该场地用途与“V-2圣地”一致,所以也被称作“Klein-Peenemünde”,意思是“克莱因-佩内明德”。莱茵金属公司的火箭在该中心可以沿着西北路线朝170公里之外的博恩霍尔姆岛(Bornholm)飞去,直至坠入波罗的海,这座岛屿有着绝好的观察位置,非常适合观测火箭的落点,这样一来,团队就可以准确检测到火箭的飞行距离,从而为后续改进提供数据。
图6、7、8:保存至今的伦布克火箭试验中心
为研制原型火箭,莱茵金属公司组建了一支由40名研究人员组成的专项团队,由克莱因博士负责带领,该项目被军方称作“Raketensprenggranate 4831”(4831型爆破火箭),代号“Rheinbote”,意思是“莱茵使者”或“莱茵信使”,而莱茵金属公司为其取的厂方代号是“Rh-Z-61”,其中Rh代表莱茵金属公司,Z代表远程火箭,61暗示“160公里射程”。
第一枚样品是单级火箭。在1941年11月即宣告准备就绪,随即在伦布克火箭测试中心进行实验,而实验就此持续了一年之久。初期试验仅对各火箭分级推进器进行单独点火测试,由于物资调配问题(该项目未获优先级别),直至1943年4月方完成全部火箭测试,其中一枚火箭的末级推进器甚至坠落在博恩霍尔姆岛观测站附近,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实物样本。
在此期间,莱茵使者导弹的各个样品都在发射中出现过事故,随后莱茵金属公司进行了二级火箭和三级火箭的改进,最终在代号为Rh-Z-V25的四级原型火箭的基础上推出了最终版本:Rh-Z-61/2型四级火箭。1943年4月,莱茵金属公司完成了Rh-Z-61/2设计工作并向德国陆军武器局进行了展示,算是做好了测试准备。随后,三枚火箭在伦布克火箭测试中心起飞,其中一枚被观察到在博恩霍尔姆岛附近坠落。
本次试验证明莱茵金属公司的设计是可靠的,因此陆军武器局同意继续进行开发工作,但是贝托尔德.施佩尔(Berthold Speer)主管的帝国装备部依然没有给予该项目优先级,为了获得生产30枚火箭的资源,负责莱茵使者导弹项目的阿尔弗雷德.托勒尔将军(Alfred Troller)决定走取巧路线,以德国陆军正在热火朝天推动的战略打击武器项目:复仇武器的名义为莱茵使者导弹赋予了V-4这个代号,该名称是Vergeltungswaffen-4的缩写,意为“复仇武器四号”。莱茵使者导弹也就此成为了复仇武器家族的四号成员,考虑到该武器的定义早就设定为威慑武器,这个称呼倒也算合情合理。
争权夺利:国防军与党卫军在莱茵使者项目中的权力冲突
然而,莱茵金属公司位于柏林-马里恩费尔德(Berlin-Marienfelde)的厂房的火箭燃烧室的生产工作至少还得要10个月才能搞定,而帝国装备部的军事资源优先政策在1944年春季变得更加严格,因此托勒尔将军在这年4月份又采取了一些掩蔽手段。与此同时,德国国防军与党卫军的权力斗争也是愈发尖锐,托勒尔将军向自己的上级,也就是在1941年果断支持莱茵金属公司的格哈特.胡特尔(此君已在1944年3月从上校晋升为少将)报告称,党卫军武器部门对莱茵金属公司的固体燃料火箭很感兴趣,胡特尔少将得知后选择向陆军总参谋部负责人弗雷德里希.奥尔布雷希特将军(Friedrich Olbricht)和陆军装备总管冯姆上将(Fromm)求助,这两位皆以反对党卫军权力扩张闻名。在听完胡特尔少将的汇报后,两位负责人当即表示支持,并马上订购了200枚莱茵使者导弹用于军事部署。为此,莱茵使者项目获得了150吨炸药、200吨钢材和30吨有色金属的供应,还组建了由项目负责人托勒尔将军主持的“托勒尔实验指挥”小组(Versuchs-Kommando Troller),同时组建专门机构负责监督开发与制造工作。
图9:莱茵金属公司的厂房
图10: 弗雷德里希.奥尔布雷希特
由于不明原因,莱茵使者导弹的部件直到1944年初才宣告到位,而且尺寸存在较大的偏差,这个问题导致的生产延误迫使项目组加大马力制造导弹原型。与此同时,军方在莱巴组建了一个特种炮兵部队负责操作莱茵使者导弹,该部队在当地展开了专项训练。
在此期间进行的火箭试射暴露出所有火箭均存在基础性功能故障——第四级推进器的燃料存在燃烧不规则的缺陷,导致了多起火箭空中爆炸事故,而且还存在突破音障时尾翼断裂脱落的毛病,因此航空研究所(Luftfahrt-forschungsanstalt,简称LFA)的专家们被请来协助解决问题。借助风洞试验和1944年夏季在莱巴的20次试射,问题的根源逐步查明,到1944年8月,莱茵使者导弹的初期故障大多得到解决,第一批量产型导弹,即Rh-Z-61/9于同年10月从柏林-马里恩费尔德工厂下线,其中一枚在10月底于伦布克火箭测试中心的试射中一举达到了157公里的纪录。
图11:德国航空研究所的风洞试验
图12:Rh-Z-61/9火箭
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7月20日拉斯滕堡刺杀希特勒未遂事件后,德国党卫军算是在权斗中占据了上风,全面接管了\"莱茵使者\"计划。尽管陆军武器局持保留态度,但多名党卫军官却出人意料地成为该新型导弹的积极拥护者。试验场遂由莱巴迁至波兰图赫拉荒野。
1944年11月15日上午,4枚莱茵使者导弹在伦布克火箭测试中心向主管导弹研发的陆军武器局第11处长多恩伯格少将与德国党卫军中将、德国建筑与军备项目负责人汉斯·卡姆勒(Hans Kammler)进行了公开展示并在陆军武器局和党卫军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进行了试射,前三枚表现出色,博恩霍尔姆岛的观测站报告称三枚导弹的飞行距离分别达到了153公里、155公里和157公里。然而,第四枚导弹由于发射滑轨上的火箭导向夹出现问题,一个稳定翼直接断裂,随后导弹垂直升空障,在距离发射点约200米处坠落爆炸。躲在堑壕里的多恩伯格少将和其他人看到导弹的前三级推进器在松树林中安全落下,至于带有战斗部的第四级火箭则在几分钟后伴随着呼啸声在发射阵地的左侧坠地爆炸。
图13:汉斯.卡姆勒中将
图14:莱茵使者导弹的测速装置
图15:飞行中的莱茵使者导弹,可以看到一级推进器已经脱离
军官们随后跑到坠落点观察爆炸效果,但当他们看到眼前的情况后,他们彼此尴尬而惊讶的对视着,因为导弹的威力并不能让人满意,爆炸在沙地上仅仅留下了一个1.2米宽的浅坑,破片杀伤痕迹几乎没有。多恩伯格少将无奈的写道:“燃烧了580千克的火药,抛出了1吨重的铁块,却只产生了如此微不足道的效果”。
眼看导弹威力糟糕,再加上仅40千克有效载荷就需要大量的固体燃料,多恩伯格少将认为莱茵使者导弹技术不足,建议停止试验。此外,导弹在测试中被证明运行不可靠,散布范围过大。但不知是权力欲作祟,还是真正从军事角度认为莱茵使者具备足够的潜力,汉斯·卡姆勒中将和胡特尔少将驳回了多恩伯格的意见,继续支持莱茵使者导弹,卡姆勒中将还下令为该计划增加炸药供应量。在卡姆勒向希特勒施压后,希特勒于1944年11月下令组建一个专门使用“莱茵使者”导弹(Rheinbote)的火箭炮兵连,并在该月底下令立即生产300枚“莱茵使者”导弹。到年底,柏林-马里恩费尔德(Berlin-Marienfelde)的莱茵金属工厂(Rheinmetall-Werk)共生产了154枚导弹(另有说法是115枚),而1945年1月又生产了88枚。生产一枚火箭需要132个工时,每枚火箭的价格为5000帝国马克。
图16:莱茵使者导弹
制造毁灭的信使:莱茵使者导弹的构造
莱茵使者导弹本质上是一种四级固体推进短程火箭。由于弹体修长且纤细,它也被昵称为“飞行铅笔”。四级推进装置依次安装并逐一点火,第一级推进器长1.985米,直径535毫米,重695千克,其中装有254千克黑火药作为火箭推进剂。在约一秒的燃烧时间内,可产生372.6千牛的推力。第一级推进器尾部有整整六个喷管,外部安装了六个翼展为1460毫米的梯形稳定翼。 第二、第三级推进器长度为3.5米,直径为268毫米,采用140千克二甘醇二硝酸酯、二甘醇及闪光粉组成的混合燃料,燃烧时间约5秒,可产生54.9千牛顿推力。第二级与第三级推进器各配备一个尾部喷管,并安装有六片梯形稳定翼,其中第二级稳定翼的展长为980毫米。至于第四级推进器长度则高达4米,直径则是190毫米,重量为160千克,其所采用的60千克火箭燃料与第二、第三级所用燃料成分相同。该火箭发动机采用喷管设计,在约3秒的燃烧时间内可产生33.3千牛顿推力。位于第四级推进器顶端的卵形整流罩后方配置有战斗部,其总重40千克,其内部装填有25千克阿马图炸药。战斗部底部装配有EI.A.Z.631触发引信,并通过整流罩前端的点火装药实现起爆。
图17:莱茵使者导弹结构图
图18:德军在伦布克火箭试验中心建造了专门用于试射莱茵使者的发射架,可以看到第一级推进器已经安装在发射滑轨上,其前端的圆柱形凸起是用了连接第二级推进器的导向装置
图19:第二级推进器已经安装完毕,起重机正在吊运第三级推进器,可以看到其后端的六块稳定翼
图20:托勒尔实验指挥小组的人员正在安装第四级火箭的尾部
图21:技术人员正在安装锥形弹头
莱茵使者火箭的发射作业可通过改装后的梅勒瓦根运输车(带有发射滑轨)或改进型88毫米Flak 41炮架实施。具体操作流程为:将火箭装配于炮架导轨发射装置上,随后根据射程控制需求调整导轨仰角。当需要实现220公里的最大射程时,需将发射导轨调整至65°垂直仰角。在160公里的射程距离下,该角度设定为75°,因此,莱茵使者也是一种弹道导弹。发射前,航向角(方位角)通过运载火箭的初始指向进行粗调,并借助发射轨的旋转装置完成精确校准。火箭采用有线遥控发射台从安全距离外实施电动点火:第一级(助推级)通过电控系统点火后,火箭从发射轨升空;各级推进段燃尽后,由机械定时起爆装置,也就是RZ-S/30时间引信进行级间分离并点燃下一级推进器。火箭推进飞行阶段(boost phase)持续约25秒。此时火箭距发射场约10公里,飞行高度达14千米。随后火箭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沿弹道抛物线轨迹继续飞行。在最大射程220公里时,其距地高度为78千米;当射程为160公里时,该数值则达到了惊人的105千米。最大射程220公里可在260秒内完成。飞行速度介于1520至1640米/秒之间(约合4.8马赫)。该火箭未配备制导系统,仅依靠稳定翼面维持飞行姿态。由此产生的较大散布误差导致其圆概率误差半径(CEP)可达6公里。在沙质地面引爆时,25千克炸药仅能形成深度1.2至1.5米、直径1.5至4米的小型弹坑。鉴于其显著散布特性及有限爆破威力,莱茵使者导弹仅适宜作为恐怖袭击武器使用,与V-2导弹这个“同事”相比要逊色不少。
为了获得最大功率,莱茵使者导弹的第一级推进器使用的固体燃料采用了分块铸造,从而尽可能扩大燃烧面积。第一级推进器可以通过中央喷口以及周围六个辅助喷口排出的废气获得9800千克推力。第一级推进器仅会燃烧一秒钟时间,使导弹加速到275米/秒,随后该推进器就会分离并沿着一定距离坠落三千米。第二、第三和第四级推进器的固体燃料均被塑造为管状,从而能在内表面和外表面充分燃烧,废气皆从其底部的中央喷口放出。第二级和第三级推进器都能够生成5600千克推力,持续时间也均为5秒钟。第二级推进器会在第一级熄火一秒钟后被时间引信点燃,在其5秒有效时间内可将导弹加速到500米/秒,并最终在10千米高空坠落;第三级推进器会在第二级熄火3秒后被点燃,可将速度加大到850米/秒,结束后会在20千米高空坠落;第三级推进器熄火3秒后,带有战斗部的第四级火箭将被启动,持续燃烧时间3.5秒,推力2400千克,速度则达到了1330米/秒。燃烧时间结束后,第四级火箭将沿着弹道抛物线进行高速无动力飞行,直至触碰目标爆炸。
图22:这是1944年夏季在伦布克火箭试验中心发射的20枚莱茵使者导弹之一,其尾焰长度可达50英尺
图23、24
图25、26、27:牵引式导弹发射车
图28、29:由高射炮架改造而来的导弹发射架
瞄准安特卫普:莱茵使者在1944年12月的实战
在托勒尔试验指挥小组的支持下,克莱因博士的团队努力完善导弹,并在1944年12月于莱巴和瓦尔德海姆进行更多的试射,因为瓦尔德海姆相对来说距离更短。1944年12月13日,在试射了36枚导弹后,莱茵金属公司的技术人员报告称:“预计会有50%的失败情况......但160公里的预计射程肯定能够达到”。
一枚从瓦尔德海姆发射的莱茵使者导弹打中了一个村庄,造成的破坏比较让人乐观,爆炸造成了一个直径3.5米、深度1.2米的坑,对周围建筑墙体造成了严重破坏,距离爆炸点15米外的马厩屋顶被彻底摧毁,50米外一座古仓的顶部被部分掀掉,350米外的农舍屋顶严重受创,破坏力明显强于11月15日的测试。农村所有的家禽和狗都被炸死,两只奶牛也受了伤。
然而莱茵使者导弹依然有不稳定性,由于没有制导系统,导弹只能依靠稳定翼保持方向,散布之大令人担忧,而且导弹战斗部的引信如果触碰到松软地面就有可能无法生效,更要命的是,莱茵使者导弹用于分离和点燃推进器的机械定时爆炸装置有可靠性问题,有可能无法起爆,这导致推进器无法分离和点火,不仅会大大削弱航程,也会导致飞行不稳定。在1944年12月1日至17日于瓦尔德海姆进行的测试中共发射了12枚导弹,其中只有4枚成功引爆,5枚失败,还有3枚因散布太大,直到报告编写时依然没能找到。导弹最大射程194.2公里,横向偏差20.9公里;最小射程为45公里,横向偏差7.5公里,可见其精度压根没法保障。
虽然如此,卡姆勒中将依然决定全速生产莱茵使者导弹,到1944年12月中旬实际生产了100枚,还有222枚计划在1945年1月底之前交付完毕。如此决定也是取决于当前的战事,1944年9月,希特勒制定了一项大规模反击计划,意图上演阿登闪击战2.0版本,从此处全力攻击美国第1、第3集团军只有五个残编师的薄弱结合部,随后强渡马斯河,夺取美军战略港口,将英美军队一分为二并斩断其后方交通线,包围其四个军,从而逼迫对方走谈判桌。
这场史称“突出部战役”的行动定于1944年12月16日开始,最终目标是占领美军依赖的战略性港口,即比利时第二大城市,号称“钻石之城”与“欧洲第二大港”的安特卫普,如果能拿下这里,的确可以让西线盟军的后勤补给严重失血,届时美军必定遭受惨烈的损失。为了配合正面攻势,德国陆军集中导弹力量对安特卫普展开了大规模的轰炸,而作为V-4(复仇武器四号)的莱茵使者导弹也被选择为其中一张牌打了出去。根据统计,在1944年10月-11月,安特卫普共有4000名平民和700名盟军士兵死于V-1导弹和V-2导弹的轰炸,损失不小。
图30:事实上,V-2弹道导弹在攻击安特卫普的行动中表现更好
1944年11月下旬,托勒尔将军的试验指挥小组奉命改组为第709炮兵营( Artillerie-Abteilung 709),但事实上该营只象征性的装备了一门火炮,其真实目的是操作莱茵使者导弹。该部队下辖1个通讯连、1个战斗训练连、1个测量排、2个武器排(每排四辆导弹发射车)、1个维修排,还装备有11辆卡车、9辆人员运输车、8辆半履带车和5辆摩托车。第709炮兵营组建后,军官在负责测试导弹的莱巴和瓦尔德海姆进行训练,而士兵们则统一调往柏林-马里恩费尔德进行训练。1944年12月12日,第709炮兵营通过火车抵达西线,归建到卡姆勒中将麾下指挥。第709炮兵营最终接到了轰炸安特卫普的命令,并在荷兰兹洛勒以西约25公里的努斯佩特(Nunspeet)的一片森林建立了发射基地,该地距离安特卫普约165公里。根据12月13日的报告显示,第709炮兵营只有4辆发射车可用,其中一辆还因零件缺失无法正常工作,不过后方最终将零件送了过来。
图31:第709炮兵营编制表
图32:该照片拍摄于第709炮兵营在瓦尔德海姆训练期间,他们装备的SD.KFZ.7半履带式运输车正在将导弹发射车牵引到指定位置
根据在伦布克火箭试验中心和瓦尔德海姆训练场的试射经验,德军为第709炮兵营准备了长达125页的莱茵使者导弹指导手册,详细阐述了导弹的操作流程,包括各个部件的组装以及射击操作。文件指出,每辆导弹发射车除了一名炮手外,还需要一名连长和六名人员各司其职,他们并命名为K1至K8。
关于导弹的组装,该文件这样阐述道:K5和K6拆开第二级推进器包装后,给其系上一根带子,与此同时,K4在后面为发射导轨的滑动杆上放置一个木制支架。K1操作起重机,K5扣住第二级推进器的带子,然后K1利用起重机将其放置在发射滑轨后面,使滑动夹具和滑动杆对齐。在K4的指挥下,K2和K3将夹具插入滑动杆之中,并沿着杆将第二级推进器推上去,使其平稳地放在木制支架上。接着K1解掉起重机扣带,K3将起重机转到一边。K4将一根轴插入滑动杆中,直到轴触碰到滑动夹具,随后K4用轴推动夹具,而K2和K3则将第二级推进器沿着杆向上滑动60厘米。从包装中取出带有7个喷口的第一级推进器后,K7和K8为其系上带子,K1用绞车放下吊带,K8将带子系好,K1再用绞车将第一级推进器吊起并移到滑动杆后面,使其与滑动杆对齐。在K4的指挥下,K1放下第一级推进器,K3和K4把滑动夹具插入滑动杆中,然后让第一级推进器沿着杆向上移动,直到夹具处于合适位置。接着K2、K3和K4缓慢的将第二级推进器向后推动,直至其后部的圆柱形导向件与第一级推进器前端的同类部件对接并让两个弹簧螺栓扣住。完成这些步骤后,K5和K6打开第三级推进器的包装,系上带子,由K1将其吊上滑动杆,以便K3和K4将它与第二级推进器的导向件扣住,第四级火箭安装过程同样。
1944年12月24日,第709炮兵营正式开始了针对安特卫普的导弹攻击,托勒尔将军报告称:“这些射击地点经过精心伪装,以防止空中侦察发现,且分布广泛,位于V-2分区的入口处附近。附近还有24枚火箭露天存放,同样分布开来,准备就绪。当他们得知行动变得严重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军官和士兵们的兴奋之情并不强烈,他们知道一切都不会出错,因为他们对火箭非常熟悉。努斯佩特和安特卫普之间的距离为165公里。根据临时设计程序,尚未制定射击表— —这个射程的准备角度为64度......发射轨道朝向安特卫普港。在午夜12点整,第一轮炮击开始了,四枚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在一小时内,所有可用的24枚火箭都已射向安特卫普......我已命令每个发射点的负责人对从其发射点发射的火箭进行测试,以检查这些装置的正常运行情况。换句话说,要留意2秒、10秒和22秒后应听到的典型三声信号。每个发射点的报告均表明没有故障发生。”(这里说的行动变得严重应该指的是突出部战役的情况恶化)
图33:这枚莱茵使者导弹已经做好了准备,只需要精确调整角度即可向安特卫普释放火力
图34:位于努斯佩特的莱茵使者发射阵地示意图,图中由阿拉伯数字1-12表示的T字样代表12辆导弹发射车所在位置,而罗马数字I-VII(也就是1-7)标记的U字样代表火箭零部件存放点
图35:1944年12月中旬位于努斯佩特的莱茵使者发射车,可以看到导弹已经组装完毕
图36:这三枚莱茵使者导弹已经调整好了发射俯角
在这里说一下莱茵使者导弹的发射流程,在确定导弹组装无误且弹头情况正常后,需要K3和K5为发射滑轨设定合适的倾斜角度,他需要把炮兵方位仪放在发射轨道上,在测算完毕后利用手势向K5指示倾斜角度的变更,然后K5就会操作液压手动泵来进行调整,直到K3看到方位仪与发射滑轨处于水平状态。
为了导弹能够正确瞄准安特卫普,8名炮组需要精细的调整。K5会赶到测量小组那里获得数字,将其交给K1,K1把数字设置在铺设装置上,并调整横水平仪,转动手轮后,他接着将发射滑轨对准,直到垂直横线与瞄准柱的红色标记对齐,这一工作至少需要连续三次,因为当发射滑轨调整时,铺设装置会移动。当发射滑轨精确对准后,它将被固定在原位,K1向炮长报告瞄准完毕,炮长则指示所有人员撤离发射位置。K2、K3、K4向左侧移动50米,K5、K6、K7和K8向右侧做出同样动作,接着K1与炮长检查铺设装置的所有部件是否已经移除,并确保没有人员留在发射滑轨附近,随后炮长就会下令连接发射电缆。K1将发射电缆与发射平台伸出的导线连在一起,然后大喊“发射装置已准备就绪”,接着将随身携带的安全钥匙插入起爆器中并转动,电流就会引燃第一级推进器。
图37:莱茵使者发射车结构图
图38:莱茵使者弹道示意图
在1945年1月中旬,第709炮兵营又向安特卫普发射了20枚莱茵使者导弹。当所有的导弹全部发射后,第709炮兵营撤到了图丘拉森林(Tucheler Heide,位于波兰北部图丘拉镇附近)与那里的莱茵金属公司人员会合,而莱茵金属公司在第709炮兵营作战期间还在瓦尔德海姆进行了额外试射。莱茵金属公司的人员向托勒尔告知了射程增加的情况,当导弹以64度俯角发射时,其射程达到了220公里,不过莱茵金属公司此前不知道第709炮兵营的发射阵地,因此没有第一时间进行告知。这枚射程令人意外的导弹的目标也是安特卫普,但它可能偏离目标整整50公里。
然而这种惊人的射程无法改变莱茵使者导弹的尴尬局面,到1945年1月15日,莱茵使者导弹原定的二月的月度产量不得不削减到150枚,其中60枚用于研发,剩下90枚用于实战。三月份的月度产量依然是150枚,其中30枚用于研发。
事实上,这种窘境是莱茵使者导弹令人窒息的可靠性导致的,根据一份1945年1月14日的报告,莱茵使者导弹的可靠性实际上还没达到可以实战的程度,而这主要出自首批导弹的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作者在前面提到过,莱茵使者导弹各级推进器的脱离和点火依靠的是安装在对接处的RZ-S/30机械定时引信,这种安装火药的引信会根据提前设定的时间起爆,从而实现上一级推进器的脱离和下一级推进器的点火,然而实战中这种引信存在严重的缺陷,发生过无法及时起爆甚至压根没有起爆的事件,这会导致导弹无法达到足够的射程或是飞行轨道不准确。
此外,由于体型限制,莱茵使者导弹无法像V-2那样安装陀螺仪,只能依靠稳定翼来维持飞行轨道,再加上导弹飞行途中还会被重力和气流影响,使得其精度大打折扣,事实上莱茵使者即使在射程只有45公里的情况下,它的横向偏差也有近8公里,其精度完全无法让人满意。
图39、40:1944年12月16日下午15:20,正在播放电影的安特卫普雷克斯电影院遭到了1枚V-2导弹的攻击,造成包括297名盟军官兵和74名当地儿童在内的567人死亡,另有194名军人受伤
图41、42、43、44:1944年12月27日,安特卫普特尼尔斯广场遭到了V-2导弹打击,当时一支英军车队还不幸的恰好路过,结果910千克炸药的爆炸当场造成126人死亡(包含26名士兵),但也有记载指出本次惨案的实际死亡人数是128名市民和29名军人
图45:1945年3月27日,伦敦白教堂区遭到了V-2攻击,134人当场死亡
精度糟糕、可靠性不佳、威力贫弱,再加上当前的特殊钢材和燃料短缺,此前支持莱茵使者导弹的卡姆勒中将无奈的意识到该型武器已经难有什么作为了。1945年2月6日,卡姆勒中将正式下令停产莱茵使者导弹,并终止进一步改进。莱茵使者导弹在实战还没三个月后就草草退出了舞台。后来设想的“莱茵信使II”型(射程210公里,有效载荷200公斤)和“莱茵信使III”型(射程250公里,有效载荷785公斤)方案均未能超出项目阶段。
结语:莱茵使者导弹的得与失
事实上,莱茵使者导弹早在试验阶段就暴露出精度、威力以及可靠性的缺陷,它当时还远没有达到可以投入实战的状态 ,然而这个具备前瞻性但还不够成熟的武器最终还是匆匆投入了战场,结果没有造成任何有记载的人员死伤,其破坏力也无法匹配为它耗费的资源。莱茵使者导弹的尴尬表现,一方面是德国党卫军和国防军权欲私斗的混乱,另一方面是末期德国“病急乱投医”。
图46:莱茵使者导弹的性能并不能令人满意
不过作者认为,莱茵使者导弹与V-2导弹相比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是莱茵使者导弹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也足够低廉,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另一方面是莱茵使者导弹体态轻盈,可以轻松利用公路机动,具备“打了就跑”的机动作战能力,而且更容易隐蔽起来发射,这两点在现代战争中非常重要。此外,莱茵使者导弹也是多级火箭的首次实践,多少为后来的航空航天技术打下了基础,后来美国在1949年设计的多级火箭就参考了莱茵使者的设计。
图47、48:有幸保存至今的莱茵使者导弹
莱茵使者导弹(Rheinbote)
类型: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
研发商:莱茵金属公司
其他名称:Vergeltungswaffen-4(复仇武器4号)、Raketensprenggranate 4831(4831型爆破火箭)、Rh-Z-61/9(莱茵金属公司160公里远程火箭9号)
服役时间:1944年11月
首次实战时间:1944年12月24日
总产量:220枚
实际发射数量:三种说法,分别是44、70、200
长度:11.4米
直径:535毫米
翼展:1460毫米
战斗全重:1715千克
最大飞行速度:6800公里/小时
弹道最高点:105千米
设计最大射程:160公里
实战最大射程:220公里
战斗部重量:40千克
炸药装填量:25千克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从下方快捷进入: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广源优配-广源优配官网-网络在线股票配资-配资网站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