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共读,一起成长……
暑假期间,《中国教师报》组织教师开展暑期共读活动,以“群体共读+多维互动”为核心,汇聚全国数千名教师,分十个小组开展深度阅读。万安名师工作室受邀参与德育版共读组,在解成君老师带领下共读彭凯平教授的《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一书。
该书立足情绪管理,从消极、积极与道德情绪三方面切入,融合学术性与实用性,为教师提供情绪认知与自我调适的路径,旨在推动教师从“知识接收”走向“意义创造”,探索教师研训的创新模式。
本次共读主要采取名师领读、教师个人自读、打卡分享、专家讲座的方式。在专家和领读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边读边分享。借由这本书,不少工作室成员化解了心理困惑,懂得了积极去看待生活,心灵得到了抚慰和成长。
以下为工作室教师共读体会分享,摘录如下——
掩卷沉思,我反问自己: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成为学生情绪“翻译官”呢?答案逐渐清晰——
一是先把自己的情绪读透,再去做学生的“镜子”。彭教授提醒:教师自身是教室里最大的情绪源。每天进班前,可以用书中“情绪温度计”自测焦虑、喜悦各几分;若焦虑占上风,先完成三次深呼吸,再推门。只有先安顿自己,才能给学生一面不扭曲的镜子。
二是让“道德情绪”在课堂落地,成为立德树人的隐形课程。感恩、良知、同理心并非抽象口号,而是可练习的“心理肌肉”。比如学《祝福》时,可以用“同理心四步对话”写祥林嫂的内心独白并交换朗读。当学生把道德情绪写进自己的故事,文本便不再是生硬读本,而是成为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
三是用“共读共写”延展情绪教育的长度。依托书中“情绪漂流本”思路,可以在班级发起“情绪周记接力”:每周末,第一位学生匿名写下最强烈的情绪事件,下一位同学续写“如果我是你”……一个月后,围绕漂流本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回望与前瞻中看见情绪的成长轨迹,也看见自己正在成为“有思想的情绪主人”。
——枝江一中 万安
一、先搞懂,什么是真幸福?
1.幸福不是瞎开心,光玩得爽不算数,而是有意义的快乐。比如你刷题累但解出难题时的开心,帮了同学后心里的暖,这才是真幸福。
2.意义感就藏在日常里。不用找多高大上的事,咱高中生的意义感很简单,比如卡了半天的数学大题,突然灵光一闪算对了;比如同桌总搞不懂的英语语法,你讲完他终于会了;甚至运动会上你咬牙跑完800米,冲过终点时的那口气,都是意义感。
3.别被“比较”偷走幸福。总羡慕别人有新款球鞋、比你多考二十分,或者觉得自己作业永远写不完,越比越难受。其实不用跟别人比物质、比分数,看看自己今天比昨天多会了一个知识点,比上周更专注听课了,这就是进步,就是幸福的小苗头。
二、想一直幸福?试试这 5 个小办法。
不用费大劲,日常小事就能做到,高中生照着做就行。
1.言施,多聊正能量。别总跟同学吐槽“作业太多了”“老师好严”,换成“今天物理课那个实验好有意思”“你这道题的解法比我聪明,教教我呗”,跟积极的同学多唠,自己也会变开心。
2.身施,动起来、爽起来。学累了别瘫在座位上睡大觉,课间去操场走两圈、晒晒太阳;放学路上听首喜欢的歌;周末整理下乱糟糟的书桌。这些小事能让你心里变轻松,比闷着强。
3.眼施,多看看好风景。别总盯着错题本发愁,早上进校门时看看门口的树发没发芽,同学帮你捡了掉在地上的笔时记着他的热心,老师讲题时放慢语速等你记笔记的耐心 。这些小美好,看见就是幸福。
4.颜施,多笑笑、别紧绷。不用因为一次小测没考好就皱着眉,跟同学打招呼时笑一笑,小组讨论时别害羞、大胆说想法。你笑的时候,不仅自己舒服,身边人也愿意跟你亲近。
5.心施,做点有价值的事。上课认真听一节课,别走神,课后觉得这节课没白上;帮老师抱一摞作业本到办公室;甚至只是把自己的垃圾扔进垃圾桶。知道这些事有用,并且真的去做,你会觉得我挺棒的,这就是意义感。
——枝江一中 覃传金
彭凯平教授的著作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不仅反思了如何理解学生的情绪,更重新审视了地理教师这一角色的深层内涵,作为地理教师,我手中的地图不仅是描绘山川湖海,也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情绪与情绪的共鸣,更是指引心灵成长的导航图。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共情是值得我一直在深入思考的问题。
共情要求我们一定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身边的引导者、陪伴者。地理本身是一门充满人文情怀的科学。讲到全球变暖,我们可以共情于岛国民众对家园沉没的忧虑;讲到城市化,我们可以共情于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讲到壮丽河山,我们可以共情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当我们把知识点与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相连接时,知识便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在讲解地域文化时,我不再仅仅展示图片,而是邀请来自不同地方或有旅行经历的学生分享他们的见闻和感受。课堂瞬间成为一个情绪积极、相互感染的场。当一个学生生动地描述西北的苍茫时,其他同学眼中闪烁的是好奇与共鸣,而不是被动记录考点。这种共同创造的快乐,让学习变得迷人。
——枝江二中 董小英
积极心理学指出,幸福感知包含四个核心层面:获得爱的感受、体验愉悦的情绪、拥有我有用的价值感、追寻有意义的人生。作为班主任,我将引导学生积极成长、感知幸福,确立为核心教育目标。
这要求我们跳出应试教育的局限,成为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既要练就发现亮点的敏锐眼光,也要具备恰当夸奖的教育智慧。面对学生,多肯定那些传递温暖的行为,比如主动安慰困境中的同学、伸手帮助他人的身影;多鼓励那些绽放个性的时刻,比如坚持兴趣爱好、展现自身特长的模样。通过正向评价,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自身处境与选择,在感知幸福的过程中实现全面成长。
——枝江一中 熊亚林
暑期研读彭凯平教授的《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不仅帮我化解了教学中的焦虑困惑,更让我学会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初三数学教学。书中“情绪是可塑造的心理资源”这一观点,给了我极大启发。
以往面对学生解不出二次函数题的挫败感,我常急于讲解,却忽视了他们的情绪状态。现在,我借鉴书中“情绪温度计”方法,先引导学生说出“卡在哪一步”“是觉得公式难记还是思路不清”,再用“你已经找到对称轴了,这是关键一步”这样的具体肯定替代笼统表扬。同时,参考“有意义的快乐”理念,在班级设立“解题小成就墙”,记录学生“首次独立解出综合题”“帮同学讲懂错题”等瞬间。
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原本的畏难情绪逐渐转化为尝试的勇气。这也让我明白,积极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情绪的力量点燃学生的学习信心。
——枝江马店中学 谭桂蓉
高中生的焦虑很常见:考前手抖、作业堆压、排名波动时的心慌等。其实不用怕,几个小方法就能轻松应对。
1.别和焦虑“硬扛”。美国社会学家说的“白熊效应”告诉我们,越抑制越严重。做题卡壳时,别死盯难题,先做2道简单选择题;课间10分钟别趴桌,去走廊看楼下的树,哪怕捡片银杏叶,注意力转移了,焦虑自然轻。
2.用身体和环境调节更管用。按“具身认知”,课间跳会儿绳、对镜咧嘴笑,身体轻松了,心情会跟着亮;借彭凯平教授的“生态效应”,去学校樱花道走一圈,用黄色笔写笔记,明亮的景和色能驱散烦躁。
3.备个“焦虑急救包”也很实用。装张妈妈的鼓励便签、一颗糖、朋友合照,慌时摸出来看,瞬间能安心。
其实焦虑是高中常态,别被它困住。这些小事能帮你把焦虑变成努力的动力,慢慢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中更强大。
——枝江一中 田丽君
《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让我看到了情绪的巨大价值,教师能够通过情绪管理,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生命力。
一是要避免盲目否定学生的消极情绪。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学生的焦虑、羞怯等情绪,我会试图用“积极思维”覆盖它们,告诉学生要积极向上。共读之后才恍然大悟:这些情绪恰是培养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契机。今后我会引导学生正视羞恶等情绪,发挥作用。如当学生因考试失利而羞愧时,不是简单安慰,灌输心灵鸡汤,而是引导他们接受这种情绪,引导他们将这种“义之端”转化为改进的动力,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二是引导学生辩证的认识积极情绪。诚然乐观、勇气、幽默等积极情绪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但是,人们常常忽视过度快乐可能导致心猿意马、得意忘形等问题。因此,智育中也要重视积极情绪的负面作用。如在英语教学中,在讲解难度较大的文本时,先讲解有用的解题方法,布置简单的题目,学生会因“掌握解题方法”产生成就感,再趁热打铁,给出难度稍高的文本,把积极情绪转化为探索更难题型的动力。随着学生熟练掌握方法,可能会松懈,这时给出陷阱题,给予适当压力,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促进教育。
——枝江一中 熊丽媛
暑期,此次深度研读彭凯平教授的《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让我对积极心理学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书中阐释的“统觉效应”理论尤其发人深省——人们总会基于既有认知框架来解读新信息,从“统觉效应”的角度看,暂离平时熟悉的环境和事情,我们会有一个新的高度看问题。这一规律对语文教学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赤壁赋》教学中,我尝试运用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引导学生重构认知框架:课前通过“跨越困境”话题讨论激活积极情绪;课中重点品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等语句,让学生体会苏轼在逆境中展现的生命豁达;课后布置“我的心灵启迪”写作任务,促进学生将文本智慧融入生活实践。这种教学重构让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了文本,更能学会用积极视角看待困境。
这次共读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未来,我将在教学中持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向认知框架,促进其全面成长。
——枝江一中 孙维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万安工作室
编辑 | 白衣
(全)
广源优配-广源优配官网-网络在线股票配资-配资网站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